剛從新聞上寫到廣東有工匠根據古書做了一木牛流馬出來,就隨便在google搜尋一下,發現資料還真不少,爭議也一直很大,寫隨手將查過的紀錄寫下,給自己做個記錄。其中 ""施機自運,不勞人力"如果真的能找出來,在這個能源短缺的年代應該會很有幫助吧。
1)wiki定義:
以下為wiki的描述:木牛流馬,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,分為木牛與流馬,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(231年-234年)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,其載重量為「一歲糧」,大約四百斤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木牛流马
2)中國央視說明:
http://big5.cctv.com/gate/big5/space.tv.cctv.com/video/VIDE1252243433555880
3)古書中記載節錄:
《三國志註》引《諸葛亮集》中有關木牛流馬的記載:
「木牛者,方腹曲頭,一腳四足,頭入領中,舌著於腹。載多而行少,宜可大用,不可小使;特行者數十里,群行者二十里也。曲者為牛頭,雙者為牛腳,橫者為牛領,轉者為牛足,覆者為牛背,方者為牛腹,垂者為牛舌,曲者為牛肋,刻者為牛齒,立者為牛角,細者為牛鞅,攝者為牛鞦軸。牛仰雙轅,人行六尺,牛行四步。載一歲糧,日行二十里,而人不大勞。流馬尺寸之數,肋長三尺五寸,廣三寸,厚二寸二分,左右同。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,徑中二寸。前腳孔分墨二寸,去前軸孔四寸五分,廣一寸。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,孔長二寸,廣一寸。後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,大小與前同。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,大小與前同。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,後載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。前杠長一尺八寸,廣二寸,厚一寸五分。後杠與等版方囊二枚,厚八分,長二尺七寸,高一尺六寸五分,廣一尺六寸,每枚受米二斛三斗。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,前後同。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,孔長一寸五分,廣七分,八孔同。前後四腳,廣二寸,厚一寸五分。形制如象,靬長四寸,徑面四寸三分。孔徑中三腳杠,長二尺一寸,廣一寸五分,厚一寸四分,同杠耳。」
其他記錄有: 《三國志·後主傳》記載:「建興九年,亮復出祁山,以木牛運,糧盡退軍;十二年春,亮悉大眾由斜谷出,以流馬運,據武功五丈原,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。」
《南齊書·祖沖之傳》記載:「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,乃造一器,不因風水,施機自運,不勞人力。」
宋代高承《事物紀原》記載:「小車:蜀相諸葛亮之出征,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,蓋巴蜀道阻,便於登涉故耳。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;流馬即今獨推者。」
宋代陳師道《後山叢談》記載:「蜀中有小車獨推,載人石,前如牛頭。又有大車用四人推,載十石,蓋木牛流馬也。」
《宋史》記載楊允恭曾向宋真宗建議:「莫若用諸葛亮木牛之製,以小車發卒,分鋪運之。每一車,四人挽之,旁設衛兵,加戈刃於其上,寇至,則聚車子中,合士卒之禦寇於外。」